分類: 新聞新聞
決定棄保流亡不再回港 周庭:打破沉默是邁向自由的重要一步
流亡加拿大的前「香港衆志」成員周庭。(路透)
AKIRA冲台下击掌爱妻林志玲!嗨到「放送10块腹肌」:开心吗?
12月3日踏入27歲的周庭,這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網上發出兩篇長文–告訴全世界,她決定棄保流亡,不再回港。選擇在生日公佈這個消息,身在多倫多的周庭接受DW專訪時說:「這是對自己有象徵意義的一天,老一歲之餘,也是一個新開始,做一個對自己很重要的決定。這個文出了就不能回頭。」
其中一篇文章配上在海灘上自拍倒影的膠片照,其實拍攝底片是周庭最近兩年才培養的新興趣。除了洗底片帶來的驚喜,更重要是一個自我治療,透過攝影鼓勵被情緒纏身的自己踏出家門。
周庭和黃之鋒、羅冠聰同屬前「香港衆志」創黨成員,是香港著名社會面孔,精通日文的她在日本也知名度極高。自2021年6月反修例案件刑滿出獄後,她便徹底消失於公衆視線,社羣媒體亦不再更新。經過一番困難找到工作,疫情期間在家上班,工作以外她幾乎都躲在家不社交。「剛剛出獄心情有放鬆,始終見到親友了。但沒想過原來放出來以後,自己的狀況會變得更加惡劣。」
三年無法克服的敲門聲
原本已有焦慮症、驚恐症、創傷後壓力症的周庭,離開監獄後仍因國安案被沒收護照,須每三個月到警署報到,後來同時患上抑鬱症,要持續服藥和看醫生。「在家一直哭,攤在牀上看着天花板,覺得全世界只剩自己一個。在香港那幾年我非常的孤獨,很無助,感覺身邊大家都不在了,尤其跟情緒和政治形勢有關。」那時的她「不想見人,沒有目標,又不能離開,恐懼又迷茫」。爲免互相連累和在監視壓力下,她自入獄後便斷絕所有社運圈朋友的聯繫。
剛剛出獄時,周庭在街上見到銀行解款車會很害怕而要繞路走,因爲想起載着她這些「甲級重犯」的鐵甲囚車。驚恐症每每突然發作,她會凝視家門深怕有人敲門,或想東想西擔心一不留神被捕;有時候洗澡、看劇集時都會發作,「恐懼感很真實,害怕得整個人顫抖」。周庭說:「到今天當我叫外賣時,還是會在訂單上寫明『don’t knock』(不要敲門),以免外送員放下食物後敲門,因爲我真的真的很怕聽到那聲音。」
這些日子維持了兩年多,即使遠走加拿大,後遺症仍伴隨周庭,她至今都無法克服敲門聲帶來的恐懼感,又經常作惡夢見到國安和警察。縱然周庭早年已有多次被捕經驗,她直言:「很多人以爲我的創傷後壓力症源自坐牢,其實不是,是來自2020年那次被國安抓捕的經歷。抑鬱症原本也沒有的,是出獄後2022年纔出現。」
香港剩下驚恐 再發聲爲邁向自由
恶男自称医师在网路PO病人私密照!引卫福部关注「待警方厘清身份」
周庭因參與反修例示威於2020年11月與黃之鋒等一同被還押,自此超過三年沒有接受訪問或公開講話。周庭接受DW訪問時向記者表示,這是她宣佈流亡後的第一個廣東話訪問,笑言很緊張,甚至說起來有點生澀。「曾經常常說的中文政治語言,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說過了。」
從被國安帶到深圳「參訪」、寫悔過書和感謝信,到考慮是否如期回港向警方報到、決定流亡後是否公開,她都有過掙扎。她固然不想當天的照片和信件成爲「愛國證據」,更不希望當局利用她爲工具說服其他被捕者馴服。
經過這三年的經歷,周庭說真切感受到自由和安全的重要,「希望能自由地活,不再被迫做不想做的事」。打破三年沉默,她說背後是一個拷問內心深處的問題。「這幾個月無論在香港或多倫多,我經常思考:究竟自由是什麼?要怎麼做才能邁向自由?」
她回想到加拿大的這幾個月,因爲各種顧慮不敢跟任何朋友說。「當一個人不能說想說的話,要隱藏自己的存在,即使我在一個自由的國家,那還不是自由。那自由於我來說是什麼?我現在的答案是,可以說想說的話,所以再次發聲是邁向自由很重要的一步。」
在九月取回護照成功出境時,永遠離港還不是周庭的選項,現在香港於她有另一番感受。在多倫多落地數月,周庭未有思鄉之緒,但當被問及對故土時,她沉思了好一會纔回答:「現在想起來心情非常複雜,因爲香港是我愛的地方,我一生都是香港人,它一生都是我家,我也很喜歡香港人。」她深呼吸接着說:「但同時經歷這三年,香港已變成充滿恐懼的地方。我覺得很可悲,它是我的家,卻有家歸不得,只剩下驚恐。」
赴加後國安問有否「黃人」接觸
周庭稱警方提出要求她隨國安到大陸一趟,以換取護照出國升學。她稱當初聽到這要求時非常驚訝,但認爲沒有選擇餘地。她曾經直接問警員「是否一定要去」,對方回答「是」,並禁止她把此行告知律師和親友。她憶述一行七人於八月到深圳「一日遊」,參觀改革開放展覽和騰訊總部的時候現場清了場,更安排職員專門爲她導覽介紹。
她說是在提出到加拿大升學後,警方纔要求她寫悔過書、感謝信和「參訪」深圳,全部都在今年發生。而寫悔過書則猶如默書,有警員在旁指示抄寫內容,要爲以往參與政治懺悔並承諾不再涉足,不再接觸前學民思潮及衆志成員。到加拿大升學後,周庭說香港國安至今只聯絡過她兩次,分別都是到埗初期。第二次聯繫時,國安問當地有沒有「黃人」(意指「黃絲」、支持社運人士)接觸她,周庭否認,及後沒再通訊。
周庭是在入獄前的2020年8月涉嫌勾結外國勢力危害國安罪被捕,但沒被起訴。同一批被捕人士還包括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及公司高層、社運人士李宇軒等,黎智英案本月即將開審。周庭透露,除了她被捕當天錄取口供,往後每次報到時警方問話都與案件內容無關,而是收集她個人及身邊人士的資料情報。「就像要令你覺得,『老大哥在看着你』。有時候會問你有沒有跟某某人聯繫,就是在散播恐懼,變相警告你不要跟這些人接觸。」
對於香港特首李家超指控她是「外國代理人」,斥責她獲警方「寬大處理」個案卻出賣誠信,保安局長鄧炳強更指她或影響其他被捕者。周庭否認是「外國代理人」,稱三年來一直被侵犯自由權利,沒有一件事是「寬大處理」。她質疑:「如果香港真是法治社會,奉行無罪推定,我未被起訴根本不應是犯人。政府用法律以外手段迫我做不自願的事,加害人反過來裝成受害人說我欺騙你,是強詞奪理。」
無悔投身社運十年:追求自由沒錯
周庭稱選擇到加拿大升學沒有政治因素,純粹考慮學科而決定。早年計劃參選立法會而放棄居英權的她,現時只持有香港特區護照,澄清沒有申請政治庇護。即使到了地球的另一邊,不需面對警察上門的恐懼,但她坦言未完全感受到自由和安全。大陸在海外的秘密警察令她憂慮,特別是公佈流亡消息後會更加謹慎。對於有關家人的問題她也份外小心翼翼,絕口不評論。
作爲只是離港三個月的流亡人士,周庭說仍能明白在地港人的感受:「國安法下的壓抑不止是社運圈,而是香港人所共同面對的。」她希望透過自身故事,讓世界更關注香港。現在的周庭精神狀態反覆,驚恐症和抑鬱症仍不時發作,希望先專注學業和療養身心。她把在香港發掘的新嗜好–底片相機,帶到加國繼續以攝影療傷。昔日的她是個嗜好繁多和喜歡學語言的人,有空的話,她最希望重拾一些被迫放下的興趣,例如繼續學韓文。
由2012年反國教運動、2014年雨傘運動到2019年反修例運動,中學時代投身社運的周庭經過十年,自言性格從以前「比較有希望」變得「不太正面」。她和不少前戰友或流亡、或入獄,但所付的代價依然令她無悔:「起碼我們令很多人知道這些價值有多麼重要,即使香港距離我們想達成的香港愈來愈遙遠。」
「就算現在回看這十年,縱然有很多痛苦和挫折,情緒困擾、坐牢、被國安扣押的時候很可怕,到今天不能再回家的時候,依然會覺得自己所做是對的和有意義。」周庭接着說:「追求自由不是錯的事,追求基本權利也不應是錯的事。」
© 2023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爲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 本文章由德國之聲授權提供】
南市英語力 躍升6都第2
臺南市政府推動雙語城市並致力將英語列爲臺南第二官方語言,圖爲崇明國小學生透過線上課程學習英語。(李宜傑攝)
臺南市自賴清德擔任市長時推動雙語城市,力促在10年內將英語列爲臺南第二官方語言,2015年市府成立「第二官方語言專案辦公室」,如今10年計劃已過一半,市府參事、二官辦主任李賢衞說,計劃施行初期,南市英語力在6都中敬陪末座,去年已躍升6都第2。
谢娜「帮同事追星许光汉」! 助攻圆梦过程PO网:他工作更卖力了
臺南市政府訂定雙語城市10年計劃,短程目標提升公部門人員英語力,中程目標則是持續打造英語環境,讓外籍觀光客遊名勝古蹟、搭公車、小黃,甚至是去醫院看病,都能順暢無礙;遠程目標則配合行政院推動的「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推動雙語教育,讓學生以「英語」學習課業。
李賢衞指出,以教育爲例,南市自2017年實施「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CLIL),藝術、綜合、體育、自然等課程採全英語教學,當時僅有8所學校加入,至今已有18所,未來預計擴增至30所,且資源不分城鄉,任何學校都能申請。
採英語教學學校增多
李賢衞還說,以觀光爲例,南市至今已輔導1460家業者取得英語友善標章,包括:菜市場、夜市、民宿、餐廳等,皆製作中英對照表,不僅外國人旅遊方便,店家也能學習英語常用句型。此外,二官辦甚至與民政局配合,輔導21家寺廟取得英語友善標章,讓外國人最愛的「宗教之旅」,不再玩得「霧煞煞」。
另外,包括計程車、公車等運輸工具,司機也有參與英語培訓,學習簡易句型,李賢衞指出,二官辦頒發英語友善醫院、診所、藥局、停車場,讓南市邁向國際化。
EF國際文教機構過去曾針對全球80個非英語母語國家18歲以上成年人,施測英文程度。臺南市在2016年時爲6都吊車尾,但在2019年已進步到第2名,進步幅度最大。
輔導獲英語友善標章
李賢衞說,10年計劃已過一半,南市軟硬體設備都已建構完備,接下來將着重CLIL雙語教育,從教育紮根。
臺.北.新.餐.廳-有192層酥皮的超酥鬆蛋撻 臺灣吃得到啦!
臺.北.新.餐.廳-有192層酥皮的超酥鬆蛋撻 臺灣吃得到啦!
三五好友或家人赴檀島茶餐廳用餐,可點用由燒鴨、叉燒、油雞和燒肉共組的「燒味大四喜」拼盤。圖/姚舜
「秘製原汁牛腩煲」的牛肉燉煮至軟嫩腴化,鍋內同煨的白蘿蔔吸飽了醬汁後,也非常開胃下飯。圖/姚舜
檀島茶餐廳的「檀島咖啡」與「奶茶」,無論冷熱都「撞」過,口感柔順。圖/姚舜
檀島茶餐廳的「檀島菠蘿油」個頭壯碩,不夾奶油就足重70公克,一個售價50元。圖/姚舜
工業風設計的吊燈,手繪香港市井的磚牆壁畫,加上卡式沙發座位,臺灣第一家「檀島香港茶餐廳」的裝潢頗時尚。圖/姚舜
這「油雞」的雞皮和雞肉間還夾着一層晶亮的油凍,口感與風味飯店水準。圖/姚舜
打造永續競爭力 基隆市舉辦「ESG城市永續發展論壇」邀企業分享轉型成果
每份220元的〈臘味煲仔飯〉,除飯上臘味好吃,黏在鍋底的鍋巴也讓人垂涎。圖/姚舜
平價庶民美食當道,繼引進〈勝博殿〉與〈杵屋丼丼亭〉,大成集團又自香港引進香港茶餐廳元祖〈檀島香港茶餐廳〉,開在臺北信義區新光三越百貨信義A11館B1的新餐廳,並已正式開賣。欲嘗該品牌招牌、有192層酥皮的〈酥皮蛋撻〉或〈港式菠蘿油〉,今後不必飛國外,在臺灣就可以吃到啦。 爲了慶祝新店開幕與立足市場77週年,臺灣〈檀島香港茶餐廳〉將於5/5日至5/7日與5/12日至5/14日連續兩個週末推出免費送蛋撻促銷活動,凡是民國77年次、1977年出生、生日爲7月7日或身份證號碼尾數是77者,皆可免費獲贈蛋撻一個。
「茶餐廳」是香港獨有的餐飲業態,曾受英國管理的香港,早年只有在「餐室」可以吃到西方食物。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後,原本的「冰室」受到英式下午茶流風影響,開始供應三明治、咖啡、奶茶、土司麪包等西方的庶民吃食,其後菜牌上慢慢出現了菠蘿包與蛋撻等。
瘦34公斤对比照超狂!XXL→XS认了胸部缩水 郭婷筠尪:够用就好
隨着到冰室解決民生問題的人逐漸增加,冰室的菜單上的選擇亦開始增加,有些經營者開始結合餐室與西餐館模式經營,並將中式庶民小食和西方食物並列菜單上,成了茶餐廳最早的型式,而「華洋雜陳、甜鹹共列」菜單,是香港茶餐廳特色一,「全天候供餐」是特色二,「出菜速度快」是特色三。
據考,香港在1960年開始發茶餐廳營業執照而〈檀島香港茶餐廳〉的前身〈檀島咖啡餅店〉(Honolulu Coffee Shop)則在1940年就在灣仔開業,所以又有人稱之爲「香港茶餐廳元祖」。
從糕餅店起家的〈檀島〉,最著名的招牌食物就是〈酥皮蛋撻〉,除192層酥皮獨步食林,「不油不膩,不死甜」,是另一特色。〈檀島〉的〈酥皮蛋撻〉是先疊3次撖平,再摺疊4層、撖平,並重復同樣的工序3次,3乘以4的三次方,不多不少就是192層。
除了蛋撻皮香鬆酥脆、入口腴化,這〈酥皮蛋撻〉的內餡口感質地有點像〈燉奶〉,滑潤腴嫩且有蛋香與奶香,與澳門〈葡式蛋撻〉的風味口感不同。
香港〈檀島咖啡餅店〉老店門有一對聯,上面寫着「檀香未及咖啡香,島國今成蛋撻國」,意味着除了蛋撻外,〈檀島〉的咖啡也有獨到之處。
香港茶餐裡的〈奶茶〉或〈咖啡〉都要「撞」過。所謂「撞茶」,原理和印度或馬來西亞的「拉茶」異曲同功,兩個茶壺或兩口大鋼杯,來回對衝的動作稱爲「撞」。這奶茶或咖啡「撞」過後與空氣碰撞,口感會變得更細滑綿密。在〈檀島〉,客人可以看到秀味十足的撞茶過程。
〈檀島香港茶餐廳〉開在新光信義A11館的首店分有兩個區域,室內約51坪、戶外區約38坪,全店可容納約102位客人。裝潢設計採帶有二點殖民風格的復古輕工業風,燈飾金屬框架和磚牆手繪香港市井生活壁畫,頗有文創設計風格。
臺灣第一家〈檀島香港茶餐廳〉的菜單很「壯觀」,除了〈菠蘿油〉與〈蛋撻〉外,菜單上的點菜欄目還包括:港點類、港式燒臘類、燒臘飯類、熱炒類、煲鍋類、煲仔飯類、咖哩類、時蔬類、碟頭飯類、湯麪類,以及飲品類,幾乎將香港常民吃食類別一網打盡,陣容壯觀、選擇多樣。
臺灣〈檀島香港茶餐廳〉廚房團隊的廚功有一定水準,一份250元的〈油雞〉,不僅香滷完全入味、肉質滑嫩,雞皮與雞肉間還夾藏着一層「油凍」,口感與風味都很好。用砂鍋呈裝出菜的〈鹹魚雞粒豆腐煲〉,掀蓋噴香、用馬友魚作的鹹魚鹹、香、鮮沒有惱人腥味,非常下飯。
同樣用砂鍋盛裝的〈秘製原汁牛腩煲〉,濃油赤醬,味道甜鹹共濟,除澳洲牛腩味道入裡、口感腴嫩,與牛肉共煨的白蘿蔔吸飽了醬汁,味道也是好極。
5姊弟住卖场地下室3个月「每天靠35元过活」!母:贫穷逼我的
●檀島香港茶餐廳
地址︰臺北市信義區鬆壽路11號(新光三越A11館)B1
電話︰(02)6613-1013(只開放現場候位)
地制法拚初審 林爲洲:倉促立法只爲政治選舉考量
國民黨立委林爲洲。(本報資料照)
府院黨儘速推動大新竹升格的法源「地方制度法」修法,力拚週四前完成初審。對此,國民黨立委林爲洲痛批,倉促立法除了政治選舉考量,還有其他更有說服力的理由嗎?呼籲合併升格改制日應在2026年12月25日。
林爲洲指出,看來民進黨還要續推竹竹合併升格,而且在今年適用,但倉促立法、強壓新竹縣同意,不符合程序正義,搶摘的果實不會甜,勉強的結合不會幸福,除了政治選舉考量,還有其他更有說服力的理由嗎?
林爲洲認爲,他具體倡議合併升格改制日,定在2026年12月25日,利用這四年多的時間,完成必要的整備工作,包含縣市聯合成立改制升格推動小組、擬定改制升格計劃書、升格計劃書經縣市議會審定通過、完成改制後偏鄉建設保障條款的配套措施入法。
今白天暖热、入夜再掉10度!迎3天好天气「变天转湿凉时间曝」
林爲洲說,至於竹竹並或竹竹苗?尊重地方民意,竹竹苗合併需三方同意,竹竹並則需兩方同意,四年多的時間,才足夠讓倡議者去努力取得不同合併選項的地方共識。
陸黨媒痛斥印度非法越界
文章表示,8月2日中國政府發佈《印度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錫金段越界進入中國領土的事實和中國的立場》文件,該文件有助於向國際社會進一步說明印軍越界事件的事實真相,全面闡述中國政府立場,這不僅是爲了維護中國本國的領土主權,也是爲了維護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和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維護公平和正義。
文章稱,6月18日,印度邊防部隊越過中印邊界錫金段進入中國領土,且至今仍非法滯留在中國領土上,印方所作所爲,其實質完全是非法越界,其目的完全是爲了製造事端。
而中印邊界錫金段已由1890年《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劃定。根據該條約規定,洞朗地區位於邊界線中國一側,是無可爭議的中國領土。值得指出的是,關於此段邊界線走向,《中英會議藏印條約》敘述清晰準確,且實地邊界線沿分水嶺而行,走向也清晰可辨。這「雙重清晰」,凸顯了印方越界行爲的魯莽與無理。如此明顯違反國際法基本原則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行爲,不會爲任何一個主權國家所容忍。
該文提到,非法越界事件發生以來,印方不僅無視中方剋制、拒不糾正錯誤,其官方人士和媒體還通過炮製各種站不住腳的理由,爲印軍非法越界行爲編造藉口:「越界是出於安全關切」、「洞朗屬中國與不丹爭議領土」、「中方願談‘早期收穫’就表明存在爭議」……印方觀點不斷變化,用新錯取代舊錯,實則無理攪三分。
其一,印方所謂非法越界是出於「安全關切」的說法,明顯站不住腳。試問,一個國家如果可以打着「安全關切」的旗號肆意越界侵入他國領土,世界與地區的安寧又從何談起?如果印度抱定這樣的行事邏輯,其周邊國家又當如何與其和平相處?
其二,印方渲染洞朗屬中國與不丹爭議領土,與事實不符,更是法所不容。洞朗地區歷來屬於中國,一直在中國的有效管轄之下,不存在爭議。更何況,印度作爲第三方,何來權利爲不丹主張領土?印度以不丹爲藉口進入中國領土,不僅嚴重侵犯了中國的領土主權,而且是對不丹主權和獨立的挑戰,嚴重違反《聯合國憲章》,構成國際不法行爲。
其三,印度有聲音炒作所謂中方就錫金段邊界同印方探討實現解決邊界問題的「早期收穫」,說明該段邊界存在爭議,純屬狡辯之詞。邊界在國際法上具有穩定性和不可侵犯性。中印雙方在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中探討在此段邊界實現解決邊界問題的「早期收穫」,這主要是考慮到錫金段邊界已由1890年條約劃定,且該條約由當時的中國和英國簽署,中印應該以中國和印度的名義簽訂新的邊界條約,以代替1890年條約。這絲毫不影響中印邊界錫金段的既定邊界性質,更不能成爲印方非法越界的藉口。
11金控前11月賺2,155億成長19%
10家金控子銀行稅後合計賺1,853.5億元、貢獻86%。圖/本報資料照片
已公佈11家金控11月獲利
壽險11月遇匯率「亂流」,金控下銀行成獲利主心骨。11家金控公告11月自結獲利,合計單月稅後淨利67.29億元,較10月少賺近74億元、減幅逾52%,11家累計前11月合計稅後獲利逾2,155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19%。
富邦金、國泰金及開發金預計11日纔會公告外,三家壽險子公司規模都極大,估計匯兌成本不低,14家金控11月稅後要賺百億元,恐怕都很吃力,必須有壽險子公司大賣股票才能達成;但去年因還有防疫險大賠,基期較低,估計前11月金控獲利應還是可成長19%左右。
11月已公告獲利11家金控中,兆豐金以23.48億元,暫列單月獲利王,其次是玉山金的22.74億元,第三是永豐金的18.11億元,主要都是銀行撐盤,且沒有壽險子公司;累計前11月獲利,則是以中信金的549.88億元,暫列第一,第二是兆豐金的311.74億元。
玉山金及華南金累計前11月稅後獲利都在本月站上200億元大關,玉山金有202.93億元,華南金則是201.34億元,即到11月至少有八家金控獲利逾200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出一倍。
已公告獲利的11家金控,11月主要靠銀行及證券子公司獲利,旗下10家子銀行11月合計稅後賺148.66億元,10家子券商也賺近30億元,累計前11月,11家金控的10家子銀行稅後合計賺1,853.5億元,同比成長16%,對金控獲利貢獻度達86%,主要是銀行今年因升息,利息收益增力,加上股市好、又有換匯機會財。
11月不論單月及累計數,銀行龍頭暫時由中信銀包辦,靠着存放款業務表現穩健、財富管理動能強勁,加上金融商品操作佳,中信銀單月稅後賺達36.7億元,前11月合計賺387.9億元,續創同期新高,年增率達16%。
兆豐銀前11月累計賺294.2億元,年增逾35%,暫居金控下銀行獲利亞軍,但單月稅後純益19.53億元,年減40.8%,兆豐銀表示,去年11月因資本市場股債回穩,財務投資評價利益增加,創單月稅後純益新高,因高基期因素導致今年11月獲利下滑。
至於暫居金控子銀獲利第三名的第一銀行,11月稅後純益升至12.8億元,爲金控下第五家銀行累計獲利突破200億元。
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常設展蕭將軍宅 今晚空軍三重一村熱鬧開展
蕭知三將軍曾任空軍防砲司令部司令,其遺孀蕭張世英女士(圖)將蕭將軍生前衆多重要的歷史文物,捐贈予基金會典藏。記者李定宇/攝影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主辦的「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常設展 蕭將軍宅」,今晚在新北市空軍三重一村正式展出,基金會秘書長石靜文、蕭將軍夫人、蕭將軍次子蕭濂溪、退輔會處長厲以剛及時藝多媒體董事長黃文德等人都出席。
基金會在2017年啓動《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計劃,尋訪早期遷徙來臺人物並拍攝口述歷史,同時着手收藏史料典籍,除開設「春池文化教育館」作爲文物的展覽及保存空間外,今年更進一步活化新北市文化局轄下文資空間「空軍三重一村」,規劃一年期的常設展作爲遷臺歷史展示基地,展現典藏的多元價值與公共性。
策展的地點空軍三重一村16號宅,其主人同爲基金會典藏紀錄的重要人物蕭知三將軍。蕭知三將軍曾任空軍防砲司令部司令,其遺孀蕭張世英女士將蕭將軍生前衆多重要的歷史文物,捐贈予基金會典藏;這次基金會受空軍三重一村之邀,於蕭家居住50載的宅第中規畫常設展,展出蕭將軍與衆多遷臺人物的生命故事。
16號宅常設展展區,一樓陳設重現當年蕭家相關歷史與過往的生活空間,隨處可見當年家戶因陋就簡,於資源匱乏的環境下艱苦求存,勤儉刻苦的痕跡。另一處空間則是「時代女力」,各個時代的女性,道盡這塊土地跌宕的命運,孕育臺灣的美麗與哀愁。二樓的「戰地英豪」系列,誕生在戰亂頻仍的年代,特種英豪穿梭於生死,出入於蒼茫,傾盡青春點燃生命榮光。「 生命路線故事」展區讓觀衆透過3D感應式互動劇場,與不同身份的遷臺人物一同經歷命運的關鍵轉折點,循時代軌跡走踏出不一樣的未來。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石靜文表示,眷村聚合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人,見證不同省籍間移民從陌生到熟悉、從隔閡到融合的時代歷程,也發展出世界獨一無二的眷村文化,牽繫着臺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這次《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應邀在空軍三重一村開展,民衆在走逛眷村園區的同時,不妨走進16號宅近距離觀賞大時代中各省籍人物的生命記憶與珍貴的歷史文物,也能瞭解遷臺歷史與眷村文化的生活樣貌。
應邀出席的蕭宅主人、蕭張世英女士回憶當年買不起冰箱,每天早上都得提着籃子去買一天份的菜,每天兩個鴨蛋就可成一鍋炒飯,房子經過無數次的淹水、幾回擴建,5位孩子也在此長大,更歡喜迎接第三代的出生,即使在這邊過的很辛苦,但很快樂;鄰里之間就像家人般互相照顧,充滿溫度。
合辦單位時藝多媒體則說,此處是北部僅存的空軍防砲眷村聚落,至今仍保有日治時期的防砲陣地與地下甬道遺蹟,完整的眷舍羣富有濃濃時代感,樂見基金會在此處舉辦常態展,復刻當年的眷村生活,未來也將持續把歷史、人文、藝術與眷村文化注入眷村園區,交織出嶄新的面貌。「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常設展-蕭將軍宅」展覽時間從今晚至明年底。
「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常設展-蕭將軍宅」展覽時間從今晚至明年底。記者李定宇/攝影
「搶救遷臺歷史記憶庫常設展-蕭將軍宅」展覽時間從今晚至明年底。記者李定宇/攝影
迴應爭議 原民楊品驊稱沒違心
日前在海峽論壇公開表態「我是驕傲的中國人」的原住民臺青楊品驊。(中新社)
日前在海峽論壇公開表態「我是驕傲的中國人」的原住民臺青楊品驊,2日在社羣媒體首次迴應爭議,他表示「我相信我所相信的,也說自己認定正確的話」,我從小學就反覆讀誦「做一個堂堂正正中國人」的誓言,「我沒有違心,只是堅持了26年而已,在大陸闖蕩的這幾年更加讓我辯證了誓言並不是口號」。
楊品驊2日在「今日頭條」發文稱,這幾天兩岸的熱搜,是與非,支持與懷疑,熱血與冷漠,感謝每個肯定他的朋友,也接受撻伐的聲音。「如果說,今天我做了一個讓兩岸震動的事,那爲什麼不看看從各種臺灣大選開始,我們在哪裡?這次我們原住民終於站上了熱搜,批評攻伐我之餘,也請看到我們被遺忘的那些苦痛吧。」
楊品驊表示,依然記得初心:讓世界聽到我們原住民的聲音!我們可以只是臺灣的2%,但應該要是這島上珍貴燦爛的存在。「我選擇自己的人生戰場,造着在老家施展不開的夢」,組藝術團、展示文創、自己走上舞臺做各種文化主持、歌唱、在各種會議場合表達原住民問題和需求。
楊品驊指出,從事民族創業有數不清的挫折,希望通過族人最擅長的音樂和熱情,做一個族人可以進入大陸市場又不用過多改變自己的前期平臺,讓更多人可以從美好的角度來接納我們,讓後面的人可以真的賺到、看到、成長起來;離開部落是爲了回來!成功的經驗可以讓未來的原住民幹部有傳承經濟發展的方法,讓部落可以自主站起來,這樣我們從小爭取的原住民自治區纔會有談判的籌碼,而不是主流的施捨。
楊品驊說,「我相信我所相信的,也說自己認定正確的話」。我從小學就反覆讀誦的誓言:「敬天樂羣,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隨時隨地扶助他人,服務社會。」
此外,針對有網民質疑楊的原住民身分,及就讀建中、政大是靠加分,他也秀出剛申請的戶籍謄本「驗明正身」,證明自己確實是阿美族,並強調當年升學考試,即使不靠加分,也能考上建中、政大。
遊蕩犬熱區移置動保團體不滿下午凱道抗議 農委會:應落實飼主責任
稱自己當選「兩岸戰爭機率最小」 賴清德曝原因
賴清德喊自己當選「兩岸戰爭機率最小」。(中時資料照)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日前接受《新聞面對面》專訪,今日節目播出,主持人謝震武提問,怎麼樣告訴所有的選民,選你不會有戰爭?對此,賴清德說,如果他當選總統兩岸戰爭的機率是最小的。他說,原因很簡單,因爲中國要併吞臺灣,不會因爲民進黨或賴清德或任何一個人的某種主張纔有,也不會因爲在野黨任何一項主張就阻止了。
賴清德指出,就和平這個方向而言,大家都要,和平無價,戰爭沒有贏家,臺灣人民熱愛和平,臺灣人民也與人爲善的社會,可是國民黨或是民衆黨,想要謀求和平之道,他是覺得是緣木求魚。
賴清德指出,1958年民進黨還沒成立,他也還沒出生,所以當時國共內戰的延續,就是中國共產黨一定要打敗國民黨,也因此要拿下臺灣,所以然後即便是到目前爲止,破壞兩岸現狀的,國際社會也一致認定是中國,那換句話說,就是說臺灣沒有一個政黨或沒有一個人是引戰者。
賴清德說,那如果說在野黨或是任何一個人,把臺灣決心守護我們的民主憲政體制當成是對中國的挑戰,當成是引戰的話,他覺得不符合民主的精神,也對不起臺灣社會。
賴清德也表示,在野黨接受九二共識,一箇中國原則,九二共識是習近平,在去年二十大重新再講的更清楚,就是一箇中國原則,就是一國兩制,你如果在國家的定位上接受一箇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如果哪一天中國翻臉了,連國際社會都沒有辦法幫助臺灣。
賴清德指出,中國介入臺灣的選舉,相信跟往常都一樣,只不過這一次是更加的激烈,激烈到美國總統拜登不得不在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見面的時候親自提醒他,不要介入臺灣的總統大選,要尊重臺灣人民的意志。
賴清德還說,中國介入臺灣的大選有很多方式,就是武力威嚇,還有定位這場選舉是「和平跟戰爭」的選擇,企圖是用戰爭威嚇臺灣人民,想要影響臺灣人民選舉的意志,從而能夠建立一個親中的政權。
他批評,在野黨跟着中國的大外宣一起起舞,這對民主社會是有傷害的,臺灣人民在每一次投票的時候,接受中國的指指點點,中國要誰,那就支持誰,中國不要誰,就不要支持誰,臺灣的民主精神就蕩然無存了。
賴清德再次強調,如果他當總統相較於其他候選人,兩岸發生戰爭的機會是最小,因爲他們的策略錯誤,會引來更大的災難,他的方法就是在蔡總統的四大堅持之上,提出了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蔡總統的四大堅持就是永遠堅持,民主自由的憲政體制,堅持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互不隸屬。
賴清德指出,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併吞,中華民國臺灣的前途只有臺灣人民可以決定,這四大堅持應該是臺灣社會,在國家定位上最大的共識,所以我們要在新的供應鏈上面,擴大臺灣的優勢,特別是科技產業的優勢或者是我們產業完整的生態鏈的優勢,然後持續壯大臺灣的經濟發展。
賴清德說,我們要跟國際的友人站在一起肩並肩,然後發揮威懾的力量,讓中國不至於做出錯誤的判斷,不敢越雷池一步;他指出,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就是說你每次都打勝仗,這個也不算最厲害,因爲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那什麼樣纔是孫子所肯定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目前在蔡總統領導之下,或者是未來他要持續加強的,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強化自己的國防力量、強化自己的經濟力量,跟民主陣營站在一起。
賴清德也指出,我們願意跟中國交流合作,以增進兩岸人民的福祉,也改善臺海的穩定的關係,他內心一直有一種想法,就是臺灣繁榮可以帶動進步的中國,中國的穩定,可以提供安全的臺灣,是有這種微妙的關係存在,所以我們從來不必因爲中國出現困難,我們就好像很高興。
賴清德說,大家都是息息相關的,可以在這裡再強調,就是隻要對等尊嚴,中國目前面臨的困難,只要需要臺灣幫助的地方,臺灣義不容辭,我們都願意創造雙贏,增進兩岸人民的福祉。
媽媽懷念亡兒 肖像刺手臂
赴美多年行踪不明…人瑞欠税留3千坪土地 税务局拍卖进帐400万元
49歲媽媽林玉珍和吳姓獨子感情好,但他今年1月因車禍死亡,林決定把兒子肖像刺在手臂上。(賴佑維攝)
「我是最堅強的!」49歲的林玉珍今年1月遭逢喪子之痛,思念兒子的她,在刺青師何釩協助下,把兒子圖像刺在手臂上。她說,想念兒子時就摸摸手臂,好像他一直陪在身邊,不曾離開自己。
林玉珍說,從事混凝土攪拌車駕駛的兒子今年1月騎機車時,遇到轉彎車輛,雙方發生車禍,兒子送醫後不治。她悲傷不已,常常在家裡哭泣,姊妹跟母親也都很心疼,最後決定把兒子刺在左手臂上。林玉珍表示,她最後摸到兒子的臉,是冷冰冰的,希望把他刺在手臂上,不時可以抱抱他,感受到兒子的溫暖。
因2人無話不談,常講心事,亦母亦友的關係,讓林玉珍更難過。她說,丈夫因罹癌臥病在牀,自己也只有這個小孩,除了是母子,2人還是最要好的朋友。雖然難掩對兒子的思念,但是把他刺在手臂上,面對生活疲憊不堪時,就會摸摸手臂,並跟兒子說說話,心裡就有安慰,好像他不曾離開。
林玉珍也說,事情發生後,除了自己難過,母親也因失去孫子,比自己還要難過,因此更要振作。平常跟兒子說話時,也會告訴他:「我是最堅強的!」
除了兒子肖像,林玉珍也在左手刺上懷念亡者的彼岸花。刺青師何釩說,刺這幅肖像難度在於表達出媽媽對兒子思念,如照片的光影,需要用較柔和方式表現,當天花了5個多小時完成。他也說,刺青的過程雖然疼痛,但相信比不上母親失去兒子的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