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軍事新聞
第八屆全國檢察機關十佳公訴人暨優秀公訴人業務競賽在京閉幕
11月2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舉辦的第八屆檢察機關十佳公訴人暨優秀公訴人業務競賽決賽在國家檢察官學院舉行。最高檢黨組書記、檢察長應勇現場觀看決賽並於賽後接見全體參賽選手。
經過前期辦案質效考評、刑事檢察策論、刑事檢察業務筆試、刑事檢察業務答辯、模擬法庭論辯等5個環節比拼,根據綜合成績排名,20位參賽者闖進決賽。
據介紹,決賽共分爲5場,每場有4位參賽者,兩兩一組,通過抽籤方式決定控辯雙方。每場參賽者圍繞由真實案件改編的一起案例進行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辨析。題目緊扣辦案實踐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着重考驗選手的證據運用、法律適用、控辯技巧使用等能力。比賽現場氣氛熱烈,選手們脣槍舌劍,充分釋法說理、迴應關切,一次又一次將現場推向高潮。每場參賽者分別經過個人陳述、自由辯論和總結髮言三個環節後,決賽評委對其表現進行打分,並作現場點評。歷時5個小時的決賽既是對選手專業知識、心理素質和臨場應變能力的考驗,更是對優秀檢察官所應具備的堅韌毅力和頑強鬥志的比拼,充分彰顯了共和國優秀檢察官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據瞭解,按照決賽得分佔最終成績20%,此前5個環節得分總和佔總成績80%,兩項相加後爲參賽者最終成績的評分規則,經過激烈角逐後,任婕、黃潔梅、王嶺、李佑琪、高彥鋒、南俏俏、孔涵、謝晶晶、從鑫莎、宋凱榮獲“全國十佳公訴人”稱號,許蕾等10名檢察官榮獲“全國十佳公訴人”提名,李曉萌等50名檢察官獲“全國優秀公訴人”稱號。
全國人大代表王爭、齊秀敏,全國政協委員李健受邀觀賽。最高檢領導、檢委會專職委員,機關各內設機構、直屬事業單位負責同志在決賽現場觀賽。最高檢機關同步設立分會場,各業務部門檢察人員全程觀摩學習。
紅星新聞記者 祁彪
編輯 張波
8個打造家庭儀式感的方法,照着做,養出幸福感爆棚的孩子
儀式感,是孩子童年生活裡必不可少的養分。
一個小小的儀式,能在孩子心裡烙下印記,給他們向上生長的力量。
作者 | 土豆媽
尹建莉老師曾分享過這樣一件事:
從女兒圓圓兩歲開始,她就會在聖誕節前夕偷偷將小禮物藏在女兒牀頭。
女兒意外收到禮物,自然欣喜萬分,她便告訴女兒這是聖誕老爺爺送的。
後來每年快到聖誕節的那段時間,女兒都滿懷期待,猜測着今年聖誕老人會帶來什麼樣的驚喜。
等圓圓大一些,明白了這一切都是媽媽的心意。
融发核电:截至2022年12月财务投资人获得3.59亿股股票锁定期一年
但她仍舊對聖誕節充滿着憧憬和幻想,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被重視的幸福。
多年後的圓圓,也學會了爲自己在乎的人制造驚喜:
好朋友生日的時候,她會悄悄準備一份特別的禮物。
爸爸忘記媽媽的生日時,她會偷偷以爸爸的名義給媽媽送花……
她不僅熱愛生活,對父母也心存感恩,更懂得愛人愛己。
一個不起眼的小儀式,不僅溫暖了女兒的整個童年,更爲她的一生鋪上了溫暖幸福的底色。
可在我們身邊,總能聽到這樣的聲音:
不過節,沒儀式,孩子還是會按時長大。
但他們從小缺失的幸福感,是一輩子無法彌補的。
因爲孩子真正在乎的從來不是蛋糕和禮物,而是確信自己是被重視、被尊重、被深深愛着的。
對於孩子來說,比家裡沒錢更扎心的,是家裡沒有儀式感。
之前看過這樣一則視頻:
女兒想爲爸爸過一個特別的生日。
考慮到爸爸不愛吃奶油蛋糕,女兒就用各種水果堆了一個“水果蛋糕”。
她還和媽媽一起準備了可樂和啤酒,在瓶底寫上了“蘇先生,生日快樂”的字樣,然後偷偷藏在了冰箱裡。
母女倆還做好了一桌子飯菜,等着爸爸回家慶祝。
可爸爸一到家就一直板着臉,還抱怨說自己最討厭繁文縟節了。一氣之下,甚至連飯都沒有嘗一口。
媽媽和女兒又難過又失落,原本的期待和興奮也都被爸爸澆滅了。
作家霖筱筱說:一次次關於儀式感的探索和溫習,其實是一次次關於愛的認知與確定。
很多家庭之所以不幸福,孩子與父母不親近,往往都是因爲大人對待生活太過敷衍。
從不慶祝節日,從不準備禮物,也不重視孩子的任何活動。
久而久之,生活就變得無趣無味,家人之間也只剩下冷漠和疏離。
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也會漸漸失去對生活的熱情和對未來的期待。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很難養出擁有幸福感的孩子。
有些父母,常把儀式感等同於花錢和買禮物。
其實真正的儀式感,從來不是物質的堆砌,而是精神的滋養。
它不一定有多隆重,但它的本質是愛,因爲愛孩子,所以願意掏空心思,願意用心對待。
儀式感,常常蘊藏在很多稀鬆平常的小事裡。
這8個打造家庭儀式感的方法,不用花很多錢,照樣能給孩子滿滿的幸福感。
1. 下班小驚喜
有一位爸爸,每天下班都會給閨女帶個小禮物。
有時候是單位食堂的小酸奶,有時候是一個小橘子或者小蘋果。
偶爾他還會去打印一張女兒喜歡的動畫卡通人物,或者去超市買點女兒愛吃的零食糖果。
雖然都是微不足道的小東西,卻次次都引得女兒驚叫連連。
在大人眼裡,禮物必須貴重才能拿得出手,可在孩子眼裡,只要是特意送給他的,他們就會很開心。
哪怕是路邊的小石頭、飄落的小樹葉,都能換來孩子一整天的快樂。
2. 做一個“開心罐”
孩子心思敏感,情緒反應常常比較大,尤其是當孩子大一些,很多煩惱和困難都不願意跟父母講了。
不妨在孩子小時候就爲他準備一個“開心罐”。
每天若有感到開心的事情,就一起記錄在小紙條上,放進罐子裡。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儲存快樂的過程,日後當孩子難過或者沮喪時,就拿出紙條看看。
通過重溫這些快樂的瞬間,孩子能感知到生活的美好,找回前行的勇氣。
一個小小的罐子,就能給予孩子治癒自己的力量。
3. 拍紀念照片
有一對父女,每年都在同一個地方合照,堅持了40年。
女兒1歲時,一家人去朋友家做客,看到湖邊景色不錯,妻子就用隨身攜帶的相機給丈夫和女兒拍了一張合影。
從那之後,父親每年都會帶女兒來到當時的湖邊拍一張紀念照。
幾十年之後,父親時常翻看那些老照片,回憶起當時一家人去拍照的情景。
女兒還繼承了家裡的這個傳統,說要帶着自己的兩個孩子也一直拍下去。
這份承載着滿滿的愛的儀式感,在一代又一代之間傳承。
病房再现不雅事件!一男一女玩了一小时,更多细节曝光:真不要脸
那些平凡又美好的日子,也在一張張照片中定格,成爲了一家人珍貴的回憶。
其實哪怕是在家裡的客廳,每一年拍張全家福,也能賦予孩子滿滿的幸福和能量。
以後孩子出門在外,無論遭遇怎樣的境地,看到這些照片,就知道身後的家就是他們的退路。
4. 用書信傳情
作家劉稱蓮家裡有一種特別的溝通方式,那就是“家庭郵局”。
分別設立爸爸、媽媽、女兒三個“郵筒”,寫給誰的信就投到誰的“郵筒”裡。
女兒一開始不怎麼會表達,就用圖畫代替。
再到後來,女兒的書信越寫越長,但她一直樂此不疲,也願意通過這種方式訴說自己的心事。
當女兒有情緒時,劉稱蓮也會通過書信和女兒溝通,不會傷到女兒自尊,親子矛盾自然少了很多。
在電子時代,書信有一種別樣的儀式感,平時難以言說的愛和情感,都可以通過文字來表達。
5. 定期超市採購
作爲父母,你一定有過“孩子看到什麼都想買、撒潑打滾也不肯走”的經歷。
我們不可能全部滿足,但也怕一味拒絕會讓孩子受傷。
央視少兒主持人周洲分享過一個很實用的小方法:提前約定,定期採購。
讓孩子列出自己想要的物品清單,再定一個採購週期,一個星期或者兩個星期,約定好只允許孩子買自己最想要的1-3樣東西。
這是一種儀式,更是一種教育。
它能滿足孩子的購物慾,鍛鍊孩子的規劃能力,還能讓孩子在其中學會分析和取捨。
6. 成長銀行賬戶
當孩子有金錢意識時,就可以給他買一個存錢罐,告訴孩子零花錢、壓歲錢都可以存在裡面,這是他的私有財產。
大概到7歲的時候,就可以讓孩子像大人一樣,去辦一張專屬銀行卡。
教孩子怎麼存錢取錢,怎麼設置密碼,一步步給孩子科普什麼是本金、利息,如何買理財等等。
讓孩子體會到存錢的快樂,也要慢慢教會他制定消費計劃,合理地花錢。
比如說過年收到了壓歲錢,可以分成幾份,一份用來給家人買禮物,一份用來買書籍和學習用品,一份用來投資……
孩子的財商,需要父母的悉心培養和薰陶,才能一點點提高。
7. 每週家庭共餐
《正面管教》一書中說:“父母能爲孩子做的最令人鼓舞的事情之一,就是定期按計劃陪孩子享受特別時光。”
而家庭共餐,就是最簡單的建立家庭親密關係的方式。
研究發現,家人聚在一起聊天,對孩子的成長特別有益,定期的家庭聚餐,還能給孩子帶來更高的平均成績和更高程度的自尊。
許多父母忙於應酬,回家吃飯的次數屈指可數,餐桌上都是冷冷清清。
我們可以專門設置一個家庭共餐日,到了那天就放下手機和工作,全身心地陪孩子享受美食,嘮嘮家常。
生活忙碌而瑣碎,但卻會因爲這個特別的日子增添許多的幸福。
8. 紀念成長節點
四川規模6.8強震!貓熊媽媽「帶2孩狂奔逃到空地」嚇壞呆愣原地直擊片曝
記得兒子第一次分房睡時,我們特地準備了一些小儀式:
首先帶着他一起佈置自己的小房間,裝扮成他喜歡的樣子。
接着又送了他一個大娃娃,作爲好朋友以後陪着他一起睡。
正式分房那天,我們買了一個小蛋糕,還爲他準備了一張成長證書,全家一起慶祝他走出邁向獨立的第一步。
這麼一套流程下來,兒子不但沒有反感和恐懼,反而特別驕傲地說“我都已經長大了,當然要自己睡覺了”。
孩子一天天在長大,童年一點點在倒數,一些重要的成長節點轉瞬即逝。
所以父母才更要花點心思,爲孩子留下一些特殊的回憶。
作家小麥芃芃曾說:
儀式的背後,往往藏着更重要的意義。
今天你多花了一點小心思,未來孩子就能多一份安全感和幸福感。
儀式感,是一個家庭的高配,也是給孩子最好的“富養”。
點個贊吧,與所有父母共勉。
赴艱苦地區鍛鍊 在一線崗位成長
習主席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抓好後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健全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常態化工作機制,把到基層和艱苦地區鍛鍊成長作爲年輕幹部培養的重要途徑。
強軍之道,要在得人。人才是贏得軍事競爭主動和未來戰爭的關鍵因素,必須持續不斷培養造就堪當強軍重任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陸軍軍醫大學探索建立常態培養機制,鼓勵高學歷人才奔赴艱苦邊遠地區建功立業,在基層一線淬火成鋼,人才隊伍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日前,陸軍軍醫大學組織年度職稱評審。今年,該校開闢青年人才成長綠色通道,20餘名骨幹在評審中脫穎而出,其中5人來自珠峰腳下的陸軍第953醫院。博士畢業後,他們按照大學設計的成長路線圖,到艱苦邊遠地區鍛鍊,如今已成長爲基層一線挑大樑、擔重任的骨幹力量。
“3年前,在陸軍黨委指導下,我們積極探索人才培養良性循環機制,邁出依託大學下屬艱苦邊遠地區單位,鍛鍊培養高學歷人才的第一步。”該校政治工作處領導說。
面對科研競爭壓力和高學歷人才需求,該校將人才隊伍建設作爲學校轉型重塑的重要課題。他們充分發揮特色辦學優勢,制訂實施“五大人才工程”,分級分類進行個性化扶持培養,鼓勵高學歷人才赴艱苦邊遠地區建功立業,培養造就了一批專業化軍事醫學人才。
深入班排、走進哨所,在艱苦邊遠地區單位工作的這幾年,青年科研骨幹有一個共同感受:“離部隊更近了,和基層官兵感情更深了,更瞭解一線官兵需求了!”
按照該校設計的“紮根基層―實戰磨礪―成才成長―擇優選拔”成長路線圖,2018年博士畢業的周亮,被分配到某邊遠衛勤單位。在大漠戈壁,他大半時間和邊防部隊官兵一起度過。如今,周亮被選拔到陸軍特色醫學中心任職。談起那段經歷,他深有感觸地說:“基層不僅鍛鍊了我的業務能力,更讓我深刻理解了軍醫的職責使命。”
“優先評定職稱、課題立項傾斜……我們將到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高學歷人才納入人才隊伍建設體系整體幫帶,持續跟進培養。”該校人力資源幹事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常態開展醫療骨幹輪崗代職、進修培訓和“一對一”科研輔導,助力高學歷人才加速成長爲科研備戰骨幹。“醫院每年都會邀請一批專家教授來高原臨牀一線指導帶教,同時還安排我們重回大學進行專項培訓,形成良性互動。”陸軍第953醫院護理學博士許珂說。
近年來,一批從該校畢業的高學歷人才在艱苦邊遠地區建功立業。他們結合基層部隊特點及官兵實際,創新推進基層衛勤建設;針對訓練傷多發等情況,研究高原缺氧條件下慢性病疼痛的機理和治療方法;引進紅外熱成像診斷技術,有效定位軟組織損傷,爲消除病痛提供靶向治療依據……在他們看來,艱苦邊遠地區同樣是科研創新的沃土:“以科研成果服務部隊建設,越靠近一線官兵,我們的研究就越貼近實戰。”
高學歷人才在基層鍛鍊成長,也爲艱苦邊遠地區單位注入新鮮血液。3年來,陸軍第953醫院成功申報1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4項西藏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和10餘項實用新型專利,發表30餘篇SCI論文,建立高原傷病防治臨牀現場研究基地。“我們‘老高原’的幹事創業熱情,也被進一步激發。”該醫院某科主任巴桑旺堆說。
“我申請到高原工作”“我的專業是野戰外科學,更適合去邊防一線”……今年,該校又一批博士畢業學員主動申請奔赴艱苦邊遠地區部隊。陸軍軍醫大學領導告訴記者,隨着越來越多在艱苦邊遠地區鍛鍊的優秀人才通過選拔走向新崗位,這套人才培養良性循環機制基本成型。
(劉小薇 左勝男 本報記者 張琳)
國際語言教育機構調查報告:日本人英語能力下滑到第87名
國際語言教育機構調查報告:日本人英語能力下滑到第87名
大魔法师只能靠妹子补魔的冒险
根據國際語言教育機構英孚教育最近發表的2023年調查報告,在不以英語爲母語的113個國家和地區中,日本人的英語能力排在第87位,在亞洲23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在第15位。從亞洲國家和地區的數據來看,韓國排名第49位,中國排名第82位,均超過日本。此外,新加坡排在第2位,其次是菲律賓(第20位)、馬來西亞(第25位)、中國香港(第29位)等。
动漫界虾皮!「CxC创利市集」交易量成长500% 作者、会员数翻倍
與日本英語水平差不多的國家有馬拉維(第86位)、阿富汗(第88位)、墨西哥(第89位)等。該調查分析了全世界約220萬人在網上參加考試的免費測試數據,並將其作爲“英語能力指數”,按國家和地區進行了排名。被調查者年齡中位數爲26歲。
在2011年的第一次調查中日本排名第14位,但當時僅有約40個國家參與排名。隨着參與排名的國家逐漸增加,日本排名也有所下降。英語能力排在前面的大多是歐洲國家,今年的第一名是荷蘭。
來源:環球時報
構建新時代大雙擁格局
最近,雲南省曲靖市舉辦“軍地良緣”聯誼活動, 200多名軍地優秀青年參加。一些羣衆說,此舉不僅有效促進軍地青年之間的交流,對發揚雙擁傳統和創新雙擁工作也是一個推動。
前不久,2023年黑龍江省“最美擁軍人物”發佈儀式上,現場發佈了10名“最美擁軍人物”及10個提名獎。舍小家爲大家、走過10多萬公里巡邊路的護邊員韓淑秀獲此殊榮。
結合連雲港市的雙擁實際,品讀一南一北兩地的雙擁新聞,深感構建新時代大雙擁格局,有許多具體工作要做。
發揚雙擁傳統,政府主導必不可少。今年8月,第三屆“江蘇最美退役軍人”、第二屆“江蘇最美擁軍人物”、首屆“江蘇最美軍嫂”名單揭曉。連雲港市分別有朱言春、秦泗花、張安娜等5人上榜。放眼全國,政府主導的各類雙擁評比表彰日益深入人心。這充分凸顯了雙擁工作與民心民意的契合,更說明發揚雙擁傳統、提升雙擁工作質效,離不開政府主導。
調動各方力量,社會支持十分重要。今年是紀念延安雙擁運動80週年。發端於延安的雙擁運動,作爲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是廣大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偉大創舉,深刻反映了人民軍隊和人民羣衆血肉相連的本質聯繫。許多地方出臺政策,現役、退役軍人可免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爲軍人家庭懸掛“光榮牌”,發放“軍屬證”,推廣“擁軍碼”。連雲港市3區3縣着力強化雙擁工作“一地一特色、一鎮一品牌”,成效明顯。從各地行動到連雲港市的創新實踐看,形成社會支持的良好局面,應下大力調動各方力量,凝聚軍民合力。
展現新時代風采,全民參與夯實雙擁基礎。“治國有常,而利民爲本。”進入新時代,各地各行業積極幫助基層部隊排憂解難、解決優撫安置對象實際困難,全軍廣泛開展愛民惠民助民活動,雙擁工作呈現出新特點、新風貌。連雲港市結合位於黃海前哨、地處戰略要地的實際,從緊盯軍人“後路”“後院”“後代”辦實事,到聚焦“前線”“前沿”“前哨”解難題,擁軍支前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不斷拓展。
實踐證明,構建新時代大雙擁格局,既是雙擁創建工作的現實需要,又是高質量推進雙擁工作的時代呼喚,更是廣大軍民共同參與雙擁工作的熱切期盼。(江蘇省連雲港市雙擁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 李振峰)
小學1-6年級古詩、數學公式合集!學霸已倒背如流了
從人生髮展歷程來看,小學階段是最重要的,是長身體、長知識最旺盛的時期。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思維敏捷,對什麼問題都要問個爲什麼,他們像海綿吸水那樣,不斷地吸收各種知識。小學生記憶力強,善於背誦,對感興趣的事物,能夠牢記在心。
小學生模仿力強,容易做到習久成性,在兒童時代養成的好習慣,可以牢固地保持一輩子;相反,小學階段養成的不良習慣,到中學和大學時糾正起來就很困難。小學的基礎打得好,會影響到學生以後的學習和成長,甚至會影響到他們的一生。
下面是我總結的小學1-6年級的必須掌握的語文必背詩句和數學公式,各位家長可以保存下來,打印出來,好好給孩子看看,希望能夠幫助各位同學更好的學習。
教育部:降門檻、增學位 切實保障符合條件隨遷子女“應入盡入”
教育部:降門檻、增學位 切實保障符合條件隨遷子女“應入盡入”
中國網北京3月31日訊(記者 徐虹 劉佳)3月3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貫徹“十四五”規劃,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有關情況舉行發佈會。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介紹,到2020年,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人數達到1429.7萬人,比2015年增長了62.6萬人。爲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下一步,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實做到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能夠”應入盡入“。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
婚後像變個人「星座男」! 水瓶變愛家男、小氣金牛對伴侶超大方
呂玉剛介紹,近年來,隨着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總量也呈加快增長的趨勢,到2020年,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人數達到1429.7萬人,比2015年增長了62.6萬人。2020年,85.8%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或者享受政府購買學位的服務,這個比例和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在公辦學校就讀的比例大體相當。從去年情況來看,只有三個省份的比例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下一步,教育部將在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方面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一是繼續推動入學降門檻。從目前情況看,各地普遍建立了以居住證爲主要依據的入學政策,絕大多數省份隨遷子女與當地戶籍子女享有同等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入學政策。要重點推進特大城市和人口流入重點地區進一步完善入學政策,切實做到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能夠應入盡入。二是進一步擴大城鎮學位供給。要着力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隨着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合理佈局城鎮義務教育學校,進一步擴大城鎮學位資源。隨着常住人口的增長,同步建設城鎮的學校,保障入學需求。與此同時,進一步完善政府購買學位政策,特別是將隨遷子女佔比較高的民辦學校優先納入政府購買學位範圍。三是切實加強對隨遷子女的教育關愛。要指導各地建立隨遷子女關愛幫扶機制,在情感上、學習上、生活上給予關心和幫助,使這些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學校的學習生活,促進他們身心健康全面發展。來源:中國網
出家門,進校門,2023級新同學,報到指南給你全程指引!
熱烈歡迎新同學
熱烈歡迎新同學
新生報到指南
等你來查收啦
啓航新徵程 揚帆向未來
親愛的2023級鯉工仔
歡迎你成爲華南理工大學的一員!
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你一定充滿期待!
來吧,一起踏上奔赴未來的旅程,
開啓屬於你的大學時光!
2023級鯉工仔,這裡有一份
新生報到指南
等待你的查收
報到時間
2023年9月2日-3日(星期六、星期日)8:30—17:30。請新同學按照本人錄取通知書指引在指定日期到相應校區報到。
報到前準備
新同學須攜帶錄取通知書、身份證原件(未辦理身份證者需攜帶戶口簿)、校園一卡通來校報到。
巴以持续升级,美国官员向拜登汇报:中国在中东有大计划,要防住
請新同學在來校報到前登錄迎新系統,激活個人統一認證賬號並完成相關信息採集。(網址:https://freshman.scut.edu.cn/)
途中注意事項
(1)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來校的新同學及陪同親友注意人身、財物安全,不乘坐非正規營運車輛。自駕來校者勿疲勞駕駛,注意行車安全。
(2)正值返校高峰期,來校途中,倡導做好個人健康防護。
(3)接站安排。學校面向9月1日、2日深夜時段抵穗且確有需求的新同學提供接站服務。提供接站服務的車站包括廣州火車站、廣州火車東站、廣州南站。新同學須在MyPass系統提交接站申請,學校工作人員將電話回訪確認。接站過程如遇特殊情況,可撥打學校緊急求助電話020-87112110。(MyPass系統網址:https://enroll.scut.edu.cn/door/index_h5.html)
(4)市內公共交通指引。
五山校區:
①地鐵3號線五山站,近五山校區東門;
②地鐵3號線、6號線天河客運站站,近五山校區北區東門;
③公交車華工大總站,近五山校區南門,公交線路有32路、230路、775路、大學城專線2路;
④公交車華工大站,近五山校區東門、南門,公交線路有20路、41路、78A路、78路、197路、218路、405路、B10路、高峰快線32路、夜23路、夜53路。
大學城校區:
①地鐵4號線、7號線大學城南站,近大學城校區生活區;
②公交車華工站,公交線路有大學城專線1路、大學城專線2路、大學城專線3路、大學城環線1路、大學城環線2路、86路、332路、387路、番201路、番202路、夜50路。
廣州國際校區:
①地鐵4號線新造站,出站後轉乘番87路公交車至華工國際校區公交總站;
中移物联双碳能耗平台入选“2023年重庆市首版次软件产品名单”
② 公交車華工國際校區公交總站,近廣州國際校區西南門,公交線路有番10路、番17路、番87路、番88路、番186路;
③ 公交車華工國際校區南門站,近廣州國際校區南門,公交線路有番51B路、番71路、番85路長線、番87路。
入校指引
2023年格力-环广西世巡赛今日开幕,让世界看向广西看向格力!
新同學及陪同親友憑錄取通知書和身份證原件(或校園卡)進入校園。學校在各校區主要通道設有迎新接待點,爲新同學提供報到指引服務。
迎新期間,前往五山校區、廣州國際校區送新生的車輛可以進入部分指定區域(通道),前往大學城校區的車輛按照指引停放在生活區周邊臨時停車點。
附圖:各校區校門開放及進出指引(請同時參照校園電子地圖https://map.scut.edu.cn/login_home.html)
五山校區:
迎新期間設置6個出入口,分別是南門、東門、南側門、北門、北區南門、北區東門。其中5個允許車輛通行,分別是南門、南側門、北門、北區南門、北區東門。南門、東門、北門、北區南門24小時開放,南側門和北區東門7:00-23:00開放。
大學城校區:
迎新期間設置9個出入口,分別是生活區東一門、西一門、西二門、西三門、西四門、北一門,教學區南門、西門、北門,迎新期間各出入口24小時開放。接送新同學的車輛根據現場指引停放在華工北路、華工南路、內環路臨時停車點。
廣州國際校區:
汉堡王、必胜客买1送1! Uber Eats「11月限定优惠」一次看
迎新期間設置4個出入口,分別是南大門、西南門、西北門、北大門,其中2個允許車輛通行,分別是南大門、北大門。迎新期間上述各出入口24小時開放。
入校後事項
(1)入住宿舍。新同學可通過迎新系統查看宿舍安排,刷校園一卡通進入宿舍樓,憑錄取通知書、校園一卡通或身份證原件在宿舍樓管理員處登記、領取宿舍鑰匙後入住宿舍。
(2)報到註冊。新同學到校後,在校園內通過Mypass系統的“開學報到”功能完成入學報到註冊,具體操作方法參見隨錄取通知書寄送的入學指南。
(3)“綠色通道”服務。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可通過線上或線下“綠色通道”申請緩交學費和住宿費。
批远雄条款如「恐吓市民」 何孟桦提大巨蛋2弊病:不要一再黑箱
線上辦理方式:登錄學校迎新系統選擇“綠色通道”完成學費、住宿費緩交申請手續;
線下辦理方式:報到期間,新同學攜帶身份證、校園一卡通,前往所在校區“綠色通道”服務點辦理。各校區服務點:五山校區西八學生宿舍一樓勤工助學中心,大學城校區C3 學生宿舍一樓活動室,廣州國際校區D5d 二樓自助功能房。
以上兩種方式只需辦理一種即可。
其他事項
(1)學籍檔案、黨團關係轉接、戶口遷移、學費和住宿費繳納、行李郵寄與快遞領取等事項請參照隨錄取通知書寄送的入學指南(可在迎新系統下載電子版)。
(2)防範詐騙。請務必提高警惕,不要相信任何推銷、辦卡、辦會員等,切勿輕信陌生人的來信來電,謹防各類詐騙。如有疑問,應第一時間向學院輔導員等了解,切勿盲目轉賬或者支付。
新同學報到過程中如遇其他問題,可聯繫輔導員老師諮詢。
親愛的2023級鯉工仔
今後
山高水長,華工伴你走
「KIA Carnival」最新IIHS撞测出炉!侧撞被评最差 未获任何奖项
海闊天空,華工陪你闖
時光知味,歲月沉香
期待與你在華工的每一天!
九月,華工與你
不見不散!
華南理工大學 學生記者團
信息來源:學生工作部(處)
編輯:劉伊婷
初審:冀早早
二審:盧慶雷
終審:鄒浩
華工原創,版權所有
若需轉載,敬請聯絡
“分享”“點贊”“在看”,記得一鍵三連哦
受暴雪天氣影響,哈爾濱市明日繼續停課一天
據央視新聞,哈爾濱市教育局發佈《關於持續做好暴雪災害天氣防範應對工作的通知》。11月4日哈爾濱市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已啓動氣象災害(暴雪)Ⅱ級應急響應,目前仍在應急響應中。爲確保學生安全,經研究決定,11月7日(星期二),哈爾濱市主城六區中小學幼兒園、校外培訓機構停課一天。呼蘭區、阿城區、雙城區和九縣(市)是否停課,由區、縣、市教育局請示當地政府根據實際自行決定,並報市教育局備案。
真青春·活出彩
兩岸書香滋養青年成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傑羣 見習記者 李丹萍 餘冰玥 王喆
你的成長之路,有沒有被一本書深深影響過?你心目中理想的書店是什麼模樣?
一家美好的書店能戳中當下年輕人的關鍵,一方面是需要涵容豐富的書目,讓每個有求知慾的愛書人得以安放內心;另一方面,書店必須是一個文化交流的窗口,以書爲媒,讓本不相識的青年人相互聯結,激盪思想,彼此看見和理解。
最近,在北京前門鬧中取靜之處,“真青春·活出彩·書香爲伴·夢想啓航”活動暨“溫暖的BaoBao·兩岸·青年書店”揭牌儀式舉辦,這也是系列活動“識·光”兩岸青年閱享會的開篇。兩岸著名作家和多名奮發向上的青年一起,暢談閱讀之於個體成長、促進兩岸交流的感想。
“溫暖的BaoBao·兩岸·青年書店”將成爲一個動人的精神載體,讓愛書人找到踏實的歸宿感,並與天南海北的年輕面孔相遇,碰出思想的火花。
兩岸書香滋養青年成長,好書做伴青春一路追光。
閱讀能塑造自我,照見自己,照亮未來
一個青年,能透過閱讀尋找到怎樣的生命光亮?
39歲的臺灣青年李建勳分享,他從小在父親的教導下讀古典文學、名家著作,那時候尚不明確閱讀的意義,長大後他才深刻意識到:“原來這些幾千年前古人留下來的詩詞文化,歷久不衰,不是沒有道理的。原來父親在我年幼之時,就將從小爺爺教育他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植’入我的血液。”
父親去世後,李建勳感覺自己“瞬間長大了”,也覺醒了。他把過去所讀的書籍內容,內化成了行動力。是書籍,給了他改變的力量。
90後臺灣青年張瑋珊,分享了自己在書中意外尋找到祖國、轉變身份認同進而確立人生志向的經歷。
張瑋珊說,“透過這一代代中國仁人志士的精神與思想面貌,我逐漸瞭解到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應當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爲天下大同共存共榮的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責任與使命”。
讀書能塑造和改變自我,亦能傳遞愛心,照亮和溫暖人世間的其他人。
中央戲劇學院戲劇管理系2020級本科生張曦月,分享了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張曦月說:“或許是在那堂語文課後,又或許是在這本書上的落灰被我再次擦拭乾淨以後,我便認爲人這一生,一定是要爲了什麼而活的。”
2022年10月21日,張曦月進行造血幹細胞採集,成功分離採集出含有造血幹細胞的200毫升懸液,造血幹細胞於當天下午被送往鄭州,輸入患者體內。
在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四渡河村,90後駐村第一書記王天宇和同事們一起創辦了一個青年書吧。書吧是開放的,村裡的小朋友、遊客等都可以來這裡看書。除書吧外,村裡每週還會組織一場讀書活動,分享圖書內容,相互交流學習,營造良好閱讀氛圍。
去年9月18日,北京首個“童心港灣”在四渡河村正式揭牌,村裡的孩子從此有了藝術教室。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漢語言學專業2020級本科生陳凱迪認爲,我們不僅要讀文字的小書,更要讀生活、讀人生的大書。“如果說文字的小書告訴我們那些情感、那些思想曾經存在,那麼人生的大書則能幫助我們解除個人與書本間的屏障,讓我們能夠在代代相承的文化厚土上去照見自己,照亮未來。”
在讀書中確立人生志向,閱讀拉近兩岸距離
“溫暖的BaoBao·兩岸·青年書店”既有年輕讀者們喜愛的大陸作家、學者著作,還有許多關於寶島臺灣的書籍。閱讀,能有效拉近兩岸同胞的思想距離。
此次作爲特邀嘉賓出席活動的藍博洲,是來自臺灣的知名作家。李建勳在小時候便讀過他的《幌馬車之歌》,張瑋珊還借用了藍博洲的著作《尋找祖國三千里》作爲她本次演講的標題。
藍博洲坦言,他在高一休學時,整天與幾個準備重考高中的同學在街頭無所事事,“就在預知即將淪落不可抗拒的脫軌生活”的某天,在家無意發現一本名爲《北極風情畫》的書,很快便讀了進去。“我本以爲這是本介紹旅遊風光的書,沒想到是本愛情小說。但它講述的不只是愛情,還有一點生活哲學”。藍博洲被故事吸引,閱讀之路從此開啓,離開街頭,轉往書店和圖書館找書看。
藍博洲回憶,那個時候由於青春少年莫名的叛逆,不論是父母還是他本人,都對自己不滿意,看書,幫助他安靜下來思考生活遇到的問題與生命的意義。
藍博洲說,對自己影響最大的當屬魯迅的作品。在他看來,魯迅作品中的很多觀點到了今天依然適用。
大學時,同學借給藍博洲一本魯迅的《吶喊》,並限定第二天早上8點返還。藍博洲花了一晚上的時間手抄。這也是他與魯迅的初次相遇。“這和我以前閱讀的很多作品不一樣,像阿Q不只諷刺一個小人物的愚昧,其實是對封建中國國民性的批判。”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青松說,他很喜歡閱讀臺灣的文學作品,特別是在上大學的那段時間。他說當時自己不但讀過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記》,瓊瑤的《煙雨濛濛》《我是一片雲》等,還喜歡聽由席慕蓉作詞的歌《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在李青松看來,臺灣的文學作品特別清新自然,較爲“柔軟”“生活化”。
兩岸的文學交流,形成了讓年輕一代人相互瞭解的紐帶。
95後臺灣青年沈宏叡在分享中說,作爲一名土生土長的臺灣青年,他在20歲前從來沒有來過大陸,但酷愛看歷史書籍,尤其閱讀了很多近代史相關的書籍,瞭解到國家近代百年國破家亡的“屈辱史”與“血淚史”,深刻感受到大時代下臺灣同胞被硬生生與祖國割裂的創傷。
20歲那年,沈宏叡終於第一次來到大陸,去中國人民大學當交換生,還有機會參與去大涼山的調研活動。這些讀書、調研經歷讓他親眼看到祖國大陸日新月異的現代化進程。
“我自己是從成長階段藉由讀書建立正確的國家認同,又透過閱讀走入祖國大地,祖國非常之大,我們臺灣青年瞭解得太少,讀書加實踐可以讓我們好好補補課,深化兩岸的交流”。
張瑋珊閱讀了藍博洲的著作《尋找祖國三千里》,時常感覺到她過去十年來思索的道路,也是一條尋找祖國之路。“這條路很漫長,遭遇到了很多不理解與批判,但是我總會想起臺灣島上日據時代下一代代捨生忘死的中國人。沒有完整的國家,就沒有幸福的個人;沒有強大的中國,就沒有安定的臺灣”。
張瑋珊說:“爲了捍衛歷史的正義與島上中國人的尊嚴,爲了兩岸人民的長遠福祉與長治久安,我想推動兩岸和平統一,將是我們這一代臺灣青年應該肩負的責任與使命。”
兩岸文學影響深遠,書店是兩岸交流的新窗口
活動的主持人之一呂思墨,是青年演講節目《與世界說》總製片人。
“我覺得在兩岸青年的文化交流當中,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書結緣的青年非常多。”呂思墨認爲,這次書店的啓幕,爲青年搭建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
呂思墨小時候就很喜歡臺灣作家席慕蓉的作品,讀她的詩歌時,感到自己與作家之間“是通過文字的方式進行了一種文化上的溝通和交流”,溫暖且有力量的文字能影響更多年輕人。呂思墨期待書店能多多推薦好書,舉辦一系列線下和線上的交流活動,包括讀書分享會。
“青年可以利用好新媒體這些更多元的社交平臺交流,把自己對於書的感悟和從書中汲取的力量一起傳遞下來。我覺得這樣的交流可以更多元、更豐富。”
張瑋珊表示,書店同時有大陸和臺灣的書,她期待將來臺灣也有一個類似書店。
“文以載道,書中承載着很多精神思想,可以進一步開拓兩岸青年視野,進行思想上的交流。現在旅遊上的交流還是比較表層的,書可以給精神或者思想帶來更多的改變。”張瑋珊說。
關於兩岸之間的文學交流,在藍博洲看來,雖然活動很多,但多數談不上真正的交流。“很多交流沒有觸及到兩岸長期分隔而形成的發展與認知差異,兩岸文人沒有不設防地進入真心的交流,從而起到促進民族團結的融冰作用”。
李青松認爲,大陸和臺灣之間的文學交流很有必要,但是目前還不夠多。“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如果他們熟悉起來,交流增多,有利於促進兩岸的和平統一”。
湖口县税务局: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为企业注入发展“税动力”
越過海峽,兩岸青年講述溫暖“識·光”裡的青春故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詩童 張敏
黑色白色的麪糰揉圓壓扁做成眼睛,再揉出胖乎乎的爪子抱住翠綠的竹竿,小小的麪糰在非遺傳承人郎佳子彧手裡,一眨眼的工夫就變成了一個憨態可掬的熊貓,把來自臺灣的李建勳和範懷方“萌化了”。他們也模仿着做了兩個小小的熊貓,愛不釋手。郎佳子彧說:“熊貓是我們的國寶,也是兩岸青年共同喜歡的東西,希望熊貓能夠讓兩岸青年雙向奔赴,更加了解彼此。”
10月25日,兩岸青年相約走進中國青年報社全新升級的“溫暖的BaoBao·兩岸·青年書店”,體驗中國傳統非遺的製作過程。當天,在北京臺灣會館,兩岸和平志願者聯盟、臺海出版社、中國青年報社等機構舉辦了“識·光”兩岸青年閱享會,來自海峽兩岸的年輕人分享成長與奮鬥的故事,傳遞青春的美好。
越過海峽,他們找到回家的溫暖
“直到長大與母親回來祭祖後,我才懂得了父親的執念。”在分享會上,臺灣青年李建勳講述了父親過世後,他的成長與思考。李建勳的父親是1949年隨着國民黨撤退到臺灣的老兵。在他的記憶裡,父親一直有個執念,就是有朝一日要回到在大陸的老家,這是他的根。
可是後來父親身患癌症,已無法回到故土。直到去世前,他還在給李建勳講述家族的故事。多年後,李建勳一路奮鬥,從自己口中“躺平的學渣”到華夏科技大學與臺灣國立新莊國中傑出校友,成爲臺灣商業總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他終於和母親回到父親生前眷戀的故土,和久別的親人緊緊相擁。李建勳說:“看到在大陸的親人後,才明白什麼是血濃於水,才明白親情不可磨滅。”對故土的眷戀,終於從上一輩傳遞到他心上。
同樣在大陸感受到溫暖情誼的還有土生土長的臺灣青年沈宏叡,2017年,他到中國人民大學做交換生。“那種心情就是,一落地就能感受到,我們都是中國人,那種親切感就是祖國。”沈宏叡很快就適應了大陸的生活,因爲感覺同學們從來沒把他當外人。他說:“我的很多好朋友都來自北方,他們管我叫‘臺灣鐵子’,就是鐵桿兄弟的意思。”
在西安,他看到了歷史課本上的兵馬俑,被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深深震撼。在陝西黃陵縣,他走了好遠的路,特地去祭拜了黃帝陵,並在紀念香港迴歸和澳門迴歸的兩個紀念碑中間拍下一張合影,留作紀念。最後他一路尋找到了“臺灣光復致敬團祭黃帝陵文碑”,那是一座建造於1946年臺灣光復一週年之時的石碑,它承載了臺灣同胞回到祖國懷抱的民族感情和認祖歸宗的情懷。沈宏叡說:“那一年,由於連日暴雨,道路阻隔,‘致敬團’未能如願抵達黃帝陵,只能選擇在陝西耀縣(今銅川市耀州區)中山中學體育場遙相祭奠。今天,那些臺灣先烈先輩們的遺願,他們魂牽夢縈的尋根之路,我們這代青年將替他們走完。”
越過那一灣淺淺的海峽,臺灣青年在大陸找到故土的溫暖和文化的認同,大陸青年也在兩岸青年頻繁的交往活動中走進臺灣,在飲食中感受到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根脈,在“雙向奔赴”的情誼中感受到親人般的溫暖。
陳凱迪是北京大學2020級本科生,今年7月,她作爲大陸高校師生赴臺交流參訪團的一員走進了寶島臺灣,這也是全球新冠疫情流行3年多來大陸高校首次組團赴臺交流。參訪期間,兩岸青年在乒乓球桌上切磋球技,在座談交流中感受兩岸文化同文同種同源的深層聯結,陳凱迪還與臺灣青年樂手陳德夫聯手演奏電影《笑傲江湖》的主題曲《滄海一聲笑》,共同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而最讓陳凱迪印象深刻的是,到訪桃園的時候,一家餐廳的老闆聽說他們要來,特地做了以臺南芒果爲夾心的大福,又從上海空運了新鮮的薺菜,爲他們包了一頓薺菜餡的餃子。“當我最熟悉的,伴隨着我成長的家鄉味道在舌尖上盤旋時,有那麼幾個瞬間,故鄉彷彿就在我的身邊。”那位老闆說,希望從北方來的朋友們在臺灣也能品嚐到大陸的味道。那一刻,陳凱迪感受到的不只是美食本身,而是通過美食表達的善意和溫暖,讓她常常回味,不能忘懷。
立業逐夢,臺灣青年找到紮根的土壤
對於臺灣青年來說,大陸不光能讓他們找到文化的歸屬感,還找到了向下紮根和蓬勃發展的土壤。活動主持人徐韜就是一位在大陸創業6年的臺北青年。曾經他在臺灣讀了7年大學,其中休學了3年半——3次創業,3次失敗。徐韜說,“臺灣市場確實比較有限,空間很小,屢次創業都不溫不火。”直到2014年,來自大陸的交換生鮑冠羽和他做了同桌,跟他分享了很多大陸的資訊,比如“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新浪潮,大陸的市場蓬勃發展,出現了共享單車、團購、直播等很多成功的創業案例。作爲一個青年創業者,那時起,徐韜就對大陸心生嚮往。
2017年,當硅谷和中關村兩個創業地點擺在他面前的時候,他毅然和鮑冠羽合夥在中關村清華科技園註冊成立了“小包智工”。而實打實的政策支持也讓徐韜真正紮根下來——項目啓動階段,孵化器給他們提供了免費的工位;政府組織的創業比賽,讓他們接觸到國內外頂尖的風險投資機構;北京的住房成本高,通過中關村對創業公司的扶持政策,他們獲得了10套公租房名額……如今,“小包智工”連續獲得3輪融資,公司在全國7個城市開展了業務,爲10多萬人創造了超過百萬新形態靈活就業工作崗位。
回顧這6年的創業歷程,徐韜認爲,之所以在大陸創業成功,有賴於市場體量大,同時政策很友善,創業環境有活力、有韌性。他說:“過去在臺灣,我感覺像魚缸裡的魚,很安全,可是我來到大陸像是回到了大海。一開始可能感覺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今天,當我度過了很多困難階段,我發現徜徉在大海之中,更加自由、更加廣闊。而且,大海纔是魚該待的地方。”他希望,和他一樣有志於投身創新創業的臺灣青年,都能來大陸瞭解看看。
在分享會之外,在大陸紮根的臺灣青年還有很多。臺灣設計師鮑達芃2007年就受邀來到大陸,參與了許多國家級項目的夜景觀工程建設,比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燈光工程、2009年廣州亞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他的設計還點亮了廣州塔、國家大劇院等城市地標性建築。如今,鮑達芃擔任上海交通大學集團設計研究總院文旅院客座副院長,在他的團隊裡,兩岸藝術家各佔一半。好幾位臺灣青年設計師都是因爲他的邀請,從臺灣直奔上海而來。鮑達芃認爲,大陸是臺灣年輕一代設計師發展事業最好的沃土,沒有之一。有大陸的城市發展作爲基礎,設計師纔有了實踐建築景觀創意的先機。而兩岸同根同源同語言,沒有文化的隔閡,讓臺灣設計師能更好地融入當地,完成創意的表達。
今年,他還帶領兩岸青年數字藝術家共同創作“大美中國”數字藝術藏品,用新興的數字藝術展現“祖國”的人文地貌和非遺傳承。“他們(臺灣設計師)在這個項目裡,可發揮的空間可多了!”鮑達芃說。“美”是兩岸設計師們共同的追求,他們每週一同City Walk、看展覽、吃美食,光是上海的萬國建築就給了他們層出不窮的靈感。
用不同的方式,共同講好祖國的文化故事
北京懷柔區渤海鎮四渡河村駐村第一書王天宇是許多紮根鄉村一線的大陸青年代表。在分享會上,他分享了團隊一年來發揮青年力量、點亮好山好水的故事。駐村以後,他梳理當地旅遊資源,根據年輕人的喜好,設置景區盲盒,開闢了露營基地,進行了很多鮮活有益的鄉村實踐。他發起的四渡河村全球青年志願者招募計劃,招募到了100多名青年志願者,其中就有兩名在北京上學的臺灣青年。這些青年志願者不僅成爲他建設鄉村的智囊和幫手,也成爲四渡河村發展鄉村旅遊和對外宣傳的一扇窗,很多外國人都慕名而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麪人郎”第三代傳承人、95後郎佳子彧,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與摩納哥親王一起捏冰墩墩麪人的視頻火遍了全網,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也爲他的技藝點贊。郎佳子彧在抖音、B站、微博等社交平臺上擁有百萬粉絲,有個臺灣網友看過他的視頻,私信說想要來北京“拜師學藝”。這次和臺灣青年共同“捏熊貓”,也讓他期待以後能夠與臺灣青年有更好的、更深入的瞭解。
奋力谱写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因爲對祖國的眷戀,2021年,在回鄉後的第四年,沈宏叡如願考取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專業的研究生,再次踏上了這片凝聚他民族認同感的土地。他走進四川、福建等地,瞭解當地的發展情況,體驗當地的文化、美食。他把在大陸生活的點滴和參加兩岸交流活動中的所見所聞拍攝下來,製作成vlog發佈在自媒體上。他給自己起的網名叫“臺灣鐵子沈宏叡”,他說,臺灣民衆對大陸並不瞭解,而大陸同胞對臺灣也非常好奇,他們對臺灣人非常友好。所以,他希望可以用年輕人的方式增進兩岸瞭解,有更多兩岸青年在交流中成爲“鐵子”。
上海临港:间接持有壁仞科技部分股权,积极打造“临控资本”产业投资平台
跨越海峽,中醫爲兩岸青年架起溝通橋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喆 記者 張敏
最近,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大三學生林姵綸正跟着老師進行中醫經典古籍《金匱要略》及註解本的彙總整理工作,這本像字典一樣厚的書,她已經翻過無數次。
《金匱要略》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精品課程,雖然還沒進行相關學習,但能夠提前熟悉書中知識,她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上課講的可能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內容,我現在是整本讀”。目前,林姵綸手裡有6個註解本,她說:“對於同一段原文,把不同的注本放在一起看,通過對比,可以不斷地去理解其背後不同的用藥思路。”
国家安全部:有境外组织人员正通过SDK搜集我用户数据和个人信息
在北京,像林姵綸一樣學習中醫知識的臺灣籍學生還有很多,他們在學習中感受兩岸文化的同根同源,並以中醫爲載體,傳播中華文化、促進兩岸青年交流。
爲了讓中醫養生知識的傳播突破時空限制,使健康生活的觀念在更多青年心中紮根,10月25日,中國青年報虛擬數字人正式發佈,它順應移動互聯時代向沉浸互聯的元宇宙時代轉變的發展趨勢,將數字人技術落地到健康這一更爲垂直的應用場景之中,致力於藉助中醫智慧更好地服務青年成長。
文化同根,中醫同源
2002年出生的林姵綸從小在臺灣長大,高中畢業後,她選擇來大陸求學。談及學習中醫的初衷,她說:“因爲我是雙胞胎,小時候身體不好,最初是想調理好自己的身體。臺灣的中醫學科在私立院校,家庭負擔會比較重,而且我覺得來大陸學會更正統一些。”
對於很多臺灣人來說,中醫、中藥並不陌生。來自臺灣彰化的90後青年嶽書頡從小就吃一些藥膳,平時生病也習慣去看中醫、吃中藥。高中時,他通過中醫治療自身運動損傷,從而對中醫產生濃厚的興趣。
世界杯第二阶段:亚洲非洲全进排位赛;美国好签,加拿大死亡之组
現在在北京中醫藥大學讀研究生的他正是看到了中醫的治療優勢,才選擇來大陸學習。來之前,他曾就讀於高雄醫學大學的運動醫學專業,“那裡的學習更偏重於西醫,比如在骨傷科方面,西醫更傾向於手術,但對一些勞損病症,就沒有太好的治療方法”。所以在臺灣取得本科學位後,他又申請了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學本科專業。
初到北京時,嶽書頡時常覺得學習抓不住重點,“因爲已經適應了臺灣的教學模式——選擇題比較多,只要有印象就能找到正確答案,而大陸手寫內容較多,要求有很紮實的基礎知識”。就這樣,經過兩年的摸索,他才完全適應。
而臺灣的成長背景,有時候也會給他們帶來一些學習優勢。比如,在《金匱要略》《傷寒論》等課程的學習中,會遇到不少繁體字,這對於林姵綸和嶽書頡來說,反而更容易。
狗狗永遠沒有靜下來的時候?簡單一招教你訓練愛犬在規定時間好好休息睡覺
積累經驗,在實踐中修正完善
2021年,嶽書頡本科畢業。這年暑假,北京中醫藥大學兩岸青年實踐團成立,組織兩岸青年以中醫藥文化爲載體,在北京鄉村開展志願服務和健康義診,同時調研鄉村振興成果,助力傳播中醫藥文化。
嶽書頡是實踐團的一員。在爲期一週的活動中,他們去了北京延慶和平谷的農村,通過健康諮詢、鍼灸、推拿等方式,宣傳普及中醫藥保健知識和諸多常見疾病的治療常識。這也是嶽書頡第一次走進北京鄉村、第一次參與義診活動。
“村裡老人很多,年輕人比較少,跟臺灣有點像。”嶽書頡說,老人主要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心血管疾病、失眠等問題。
今年暑期,林姵綸接過接力棒,也成爲實踐團的一員,這次他們去的是北京懷柔農村。提及對當地的第一印象,她說:“附近山很漂亮。跟臺灣比,這裡的老人更樸實,有時候有一點口音,我們幫他們貼耳穴,他們會跟我們道謝。”
回到學校,她更積極地投入到實踐中,比如,每週三和週五下午5點左右,會在學校食堂爲同學把脈義診;每週六會抽出半天時間跟診……在學習把脈的過程中,林姵綸越來越喜歡中醫。
進入研究生階段,嶽書頡開始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進行臨牀輪轉,在這個過程中,他積累了不少臨牀經驗,所以更渴望通過參加義診,跟患者有更多交流。今年暑假,他抓住了到山東棗莊李莊村、北京來廣營進行義診的機會。相較於第一次義診,這兩次對於村民諮詢的問題,他都能給予相應的解答。
爲了推廣中醫文化,他還現場教村民一些鍛鍊的功法,比如八段錦等。“中醫的功法主要是調心調神,也有健身的作用。”嶽書頡說,義診可以幫助自己鞏固在臨牀中學到的用藥及診斷知識,同時也是一個不斷修正自己、完善細節的過程。
中醫架橋,促進兩岸青年交流
在北京中醫藥大學的校園裡,還有很多特色社團。林姵綸結合自己喜歡做飯的興趣愛好,大一就加入了藥膳社團。每週社團都會組織實訓活動,結合時令,鼓勵大家制作山藥奶黃包、薑母鴨、當歸羊肉湯等藥膳。最近,他們正跟文學社合作,籌備蘇東坡詩詞裡的藥膳活動。
通過參加社團,林姵綸跟大陸學生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我們部門就我一個臺灣的,所以就變成了‘團寵’,大家都特別友善。”
在臨牀輪轉過程中,嶽書頡與大陸的同學配合也越來越默契。無論在門診還是在病房,大家在臨牀工作中都會互相幫助、互相照顧。
嶽書頡還有一個比自己小5歲的妹妹,現在在臺灣讀中醫,“她本科學的管理,畢業後跨專業學醫學”。
因爲專業領域相同,除了生活方面的交流,兄妹兩人在學業方面也有更多的溝通,這使嶽書頡對臺灣的中醫有了更多瞭解。“她現在也進入了臨牀輪轉階段,就會跟我講一些她遇到的問題,然後我們兩人討論一下。我們最近遇到的問題,是我媽在臺灣得了帶狀皰疹,她問我們怎麼治療。”
嶽書頡希望兩岸在醫學方面能有更多溝通交流的機會,通過不斷碰撞產生新的火花,從而開拓一些新思路,“在這個過程中,兩岸青年有了更多互動,也可以化解彼此間的一些誤解”。
編者按:
來自首都校媒的同學們,現場參與活動,分享他們與閱讀之間的故事。
余光中與《聽聽那冷雨》
國際關係學院學生 潘子鳴
余光中先生是一位臺灣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始終保持着一種包容、平和的心態,通過自己的作品和言論,不斷呼籲兩岸加強文化交流、和平發展,成爲臺灣和大陸人民之間的橋樑和紐帶。我小時候讀過余光中先生的《聽聽那冷雨》,從此對他的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余光中先生飽受臺灣與大陸分離的折磨,藉助“雨”淒涼憂愁的意象,在古屋聽雨之中表達出若有若無的悲傷和惋惜之情,訴說着分離之苦。在這之後,余光中先生的形象便立體地留在我心中,那個熱愛祖國,憂鬱卻又熱烈的詩人,也構建了我對於兩岸人民之間的感情認知。
劉慈欣《三體》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生 劉若辰
《三體》是給予我學生時代很大觸動的作品。初三備戰中考時,《三體》將我從無法喘息的生活中解脫。深夜,每當我看向天上的星星時,總是會想:是否也有星星在看向我們?在光年之外,是否真的存在更高級的外星文明?而在面臨種族生死抉擇時,人類又將何去何從?是團結一心抗敵,還是依舊貌合神離?宇宙不是童話……這一切都令人戰慄且興奮。
劉慈欣以淵博的學識與宏大的敘事,造就了這樣一部充斥着瘋狂想象的科幻鉅作。“給時光以生命,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生活中紛爭離合,生命仍在前行。
袁哲生《寂寞的遊戲》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學生 洪一凡
在這本書7個不同的故事中,他用大量的白描筆觸與留白設計書寫着社會的疏離與現代人的必經困境。“死亡”是貫穿全書的主題,它以一種多變的、隱秘的形式籠住了每一個故事,也罩住了害怕離別、孤寂、畏懼之苦的我們。死亡並不是一個談不得的話題,也正是袁哲生的故事讓我對與死亡相關的一切有了更多的思考。因爲真正懂得了離別,所以更擅長思念,連帶着更知道珍惜。
我想,這是一本“失語”的書。作者的“失語”成就了這本書最美妙的地方——讀者難以用言語表述的蘊藏於字裡行間的“靜穆與哀傷”。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